易姓氏的来源(寻根问祖——百家姓之“易”姓)
易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,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四位,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。当今易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0.13%,总人口大约在175万。
易的名义
易的本义是给予。在甲骨文中,易字象用手把一个器皿中的水注入另一个器皿中之形。后来引申为赐予、交换、更换、改变之意。易字也可认为由日和月组成,象阴阳两面,古代指阴阳变化中的消失和生长的现象总称为易。后来,引出变易象数进行谈星和看相、占卜和预言、释梦和风水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,其中最为著名的是“易学”。
易,也即蜥蜴,也称蜥易,是一种爬行动物,也称四脚蛇。金文中易字像蜥蜴在壁上爬之形,易是蜴的本字。在墙壁上的称蝘蜓,在草丛中的称蜥易,它最大的特点是尾巴细长易断,还能再生。以蜥蜴为原始崇拜图腾的氏族称易氏族,易人所居之地称易,所临之水称易河,最终形成易姓。
易姓起源
易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:
一、源出有易氏,以河为氏
易水在河北省西北,大清河上源支流,有北易河、中易河、南易河三支,均出自古冀州之地,今河北易县境,汇合后入南拒马河,东南流注大清河。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,经历尧舜、夏商,有易氏仍活跃在华北地区。有易氏的后裔以易为氏。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。因其后人没有显赫者,此支易氏不见经传。
二、源出姜姓
炎帝族姓姜,其后裔太公姜尚辅佐周文王灭商,西周初被封在齐,史称齐太公,也称姜太公。齐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,齐桓公时有大夫雍巫,字易牙,亦叫狄牙,其后裔以字为氏。易牙为齐桓公饔人,擅长调味。饔人为掌食之官,有内饔、外饔之分。饔、雍古为同一字,因此,齐国的雍氏出自官名,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。姜姓易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。
三、源出姬姓
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,毕万被封在魏,是战国时魏国的先祖,其后裔中有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,子孙以水名为氏。又,战国时燕国有易邑,在今河北雄县西北,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下游西南岸,或居于此邑的姬姓燕人以邑名为氏。姬姓易氏的历史有2400年。
外族基因融入
外族血液融入易姓主要发生在明清之际,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,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区的土著的易姓,原先来自内地的汉族,后融入到土著中,成为土著中的大支系。今云南、四川一带多易姓,应与西南的易姓土著之间互有基因的流动有关。
易姓分布
目前易姓群体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、四川、江西、湖北四省,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67.6%,其次分布于重庆、广西、广东,这三省区大约又占了易姓人口的15.3%。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,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9.1%。全国已经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。
易姓血型
易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:
O型占35.5%,A型占30.3%,B型占26%,AB型占8.2%。
易姓名人
易元吉
易元吉,字庆之,湖南长沙人。北宋时期著名画家。天资颖异,灵机深敏,尤善画猿猴,并因此而闻名天下。古代绘画评论家把獐猿画看成是易元吉的专工独诣,认为是“世俗之所不得窥其藩”的绝技。
易祖栻
易祖栻,字张有,一字淑南,别号啸溪。易祖栻幼承家学,由监生直修书馆,亦工诗文,兼精书画。乾隆帝在藩邸时,极重祖栻书画,有《题易祖栻墨竹诗》。刺史张五渚亦有《题啸溪墨竹诗》,并谓祖栻作此画时,乾隆帝在德青宫赐予东坡笔。乾隆十三年,祖栻献画册,帝又赐尚方物,更命画《雨:卜山翠图》,一时以书画名于京师(有宫廷画家之称)。后官江南青浦主簿,迁柳州府经历,署岑溪县事。易祖栻最精兰竹。书诗画俱妙。与慎群、王允禧、郑板桥等为友。
易白沙
易白沙(1886年—1921年)。从小刻苦好学,熟读四书五经和《资治通鉴》等书,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。他是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读经的第一人,也是五四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。他是《帝王春秋》的编写者和《新青年》的撰稿人。他研读郑思肖《心史》和黄宗载、王船山、顾炎武等人的著作,滋长了强烈的反清强国的民族思想。他与章太炎、陈独秀等人有交往和共鸣,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,力图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特别是墨子的学说发扬光大,以“尚同”、“非攻”、“兼爱”的墨家主张,同资产阶级的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”口号融会贯通,努力贯彻到反封建的实际斗争中去,一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易姓传统文化
郡望和堂号:易姓的郡望主要有太原、济阳。易姓以纯孝、植栗为其堂号。“纯孝”和“植栗”堂号均典出宋朝的易延庆。易延庆性至孝,在当临淮县知县时,因父亲去世而辞官,服丧守墓,父亲的墓旁居然长出了灵芝。后官升大理寺,因母亲去世又辞官,母亲生前嗜好栗子,遂在墓旁植二株栗树,后来这两株栗树居然长在了一起,成了连理。人们都说是易延庆的孝感动了天地,时称他为纯孝先生。
易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:
产芝庐墓;攀桂仙才。
通经处士;释褐状元。
德行称产芝之孝子;诗词为释褐之状元。
释褐本先声,遐溯名元理学;产芝垂世德,毋忘孝子忠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