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常识

中国省市划分是怎么来的(中国的“省”如何产生?怎么划分?)

中国的行政区划以省为主体,但提起省的诞生,就不得不提元代的行省制度。


元代,是一个中国人不太爱提起的王朝。一个非汉族建立的王朝,存在时间不长,多数时间还隔三差五就换皇帝,且换的皇帝还名字一嘟噜串,哪个都凑不够一出戏。但是,元朝这个王朝从某种角度说,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,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
元朝,开辟了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的新纪元,民族融合、地方控制都前所未有的强,而且在很多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,比如定都北京,比如行省制度。


形成于元代,完善于明清

行省制度,是元代开始兴起的行政模式,而元代则是向金代学来了。金建立后,仿照形成自隋唐的尚书省制度,在中央建立了尚书省。为了方便尚书省大臣出镇地方,就设立了临时机构行尚书省,掌管一方军政。参考这一做法,元朝建立后,在设立中书省为中枢机构后,又设立了行中书省管理地方。

行中书省,最初是一种临时制度,只有军事权。后来,行中书省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机构,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制度,也有了民事权。元朝时,形成了不同于前代的以行省为主体的行政区划格局,主要由中书省下辖的京畿地区和10个行中书省(岭北、辽阳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江浙、江西、湖广)。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,不只一个都城,故京畿地区包括河北、山东、山西及漠南部分区域,由中书省下辖,被称为腹里,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。另外,西藏地区,在那个时候就很特殊,归宣政院管理。

明清两代承袭了元朝开启的行省制度,并加以完善,逐步形成了与现代相近的区划格局。行省制度一直获得青睐,一定有理由,而这个理由就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。


犬牙交错,势力均衡

从“禹别九州”开始,中国的行政区划都依地形地势,即山河形变来划分,秦汉的“郡”、隋唐的“道”都是如此:汉代的豫章郡,三面环山,一面临江;唐代的河南道,在黄河以南、淮河以北。古代交通不便,依山河形变进行行政区划,便于交流,有利于资源整合,但也给地方割据提供了便利:守住天险,易守难攻。


“元之天下,视前代所以为盛”(《元史·兵志四》),元朝的疆域超过以往任何朝代,而元统治者又是来自蒙古草原异族,很多民族,尤其是原来汉民族聚居区对蒙古人的统治并不心服口服。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,忽必烈和他的子孙们采用了行省制,不但在权力上保障集权,也在区域划分上下了功夫,那就是打破山河形变的限制,依照犬牙交错、势力均衡的原则进行划分。而因为突破了山河形变的限制,使一些省份没了地理优势,也没了资源优势,有效地抑制了割据。但与此同时,也产生了一批与风土人情观念错位的城市和地方。


行省制度下,错位的城市和地方


陕南,尤其是汉中与安康,古称汉中,地处秦岭以南,是川中的北部门户,地理环境、人文风尚都与蜀地属于同一区域,但却被划给了陕西。汉中一带的缺失,使得川中失去了割据的天然条件。毕竟,当年,刘备攻取蜀中后,也又夺取了汉中,才算在蜀地呆安稳。

张家口,外长城的重要关口,紧接内蒙,满汉蒙民族杂居,风俗文化皆与燕赵大地风格迥异,偏向内蒙。但张家口却不能划归内蒙,因为它位于北京西北方,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关隘,不就近管控不能放心。元朝时,张家口就隶属于中书省,而到如今呢,归属于河北省。


江南,在古代曾是一个大省,包括现在的安徽、江苏、上海,以及江西、浙江的一小点。这样的江南省实力惊人,富甲天下、钟灵毓秀:赋税占天下三分之一,科考上榜人数占天下半数之多。江南,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省。为了避免尾大不掉,清顺治年间,将江南分为江南左和江南右。到康熙年间,取安庆和徽州的首字,以“安徽”命名江南左;取江宁和苏州的首字,以“江苏”命名江南右。至此,江南省正式分治,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。

徐州,古称彭城,地处华北平原,有暖气、吃大葱,地理环境、人文习俗更接近北方的山东。但徐州却处在了南北要冲,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号称“北国锁钥、南国门户”。占领了徐州,北可进中原,南可下江南。这么重要的徐州,被划入了江苏。因为江苏的重心在苏南,徐州的加入可以起到制衡作用。此外,徐州虽然划入江苏,但徐州的门户临沂、台儿庄却留在了山东。

康巴地区,属于青藏高原,也是藏族的聚居地,本来属于西藏。但这一地区是四川盆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,在此驻军,既可以进军青藏,又可以得到内地的补给。所以,康巴地区是内地控制西藏的重要跳板。为了实现对青藏的有效控制,清政府将康巴地区划入了四川。


行省制度,几经演变,传承到如今,在我们这个地域辽阔、民族众多的国家具有超强的生命力。如今,有些人总爱标榜伟大,动辄就“继往开来”,仿佛创造了世界。但实际上,细细思量,我们今天诸多行之有效的东西,都来源于先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