戾气什么意思(为什么我们会充满戾气?)
戾气,今年以来这个词可谓是网络热词了,频繁出现在网络上,如果要评选2024年上半年的网络热词,我想戾气一定会榜上有名,还会名列前茅。
到底什么是戾气呢?
打开百度百科,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即:戾气,是指暴戾之气的意思。即一种残忍,凡事要做得狠,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。这个解释我感觉还算中肯吧,不过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心理问题,而应该是一种风气。

这几年我们很明显都能感受到社会上的变化,这个变化可以说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,以2020年为分界线也就是,疫情前后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,好像历史从此分开了两段,事实上也确实是。
疫情前我们是高速发展,房地产一路走高,一路飙升,如果没有疫情,或许现在还在往上走还说不定呢。
疫情前我们可以到处游玩,可以买买买,花花花,即便是没有多少钱,可似乎从来没有为未来担忧过,大家好像都是一种今日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感觉。因为我们相信社会是向上走的,我们不担心失业,不担心没钱花,各种网贷各种借款平台满天飞,因为我们深信不管当前如何窘迫,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。
失业了出去找工作不能说轻而易举,但一定会有很多工作机会,负债了也不怕,也不担心,并且有着极大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将债务偿清,我们醉生梦死的潇洒着,不担心一切。然而这样的生活被一场疫情打破了。
疫情三年可以说完全戳破了2020年前那种梦幻的生活,我们似乎一下子回到了现实,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骨感。
共同抗疫期间我们是那样众志成城。我们憋着一口气,相信一定会度过难关,那些所谓的高知们也告诫大家,相信未来的美好,相信疫情结束后我们会回到2020年那时的巅峰,会重续当时的美好生活。
当然我们当时也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,然而,疫情结束后并没有朝着我们想象的那样去发展,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如高知们预料那样,当然不排除还是有一点的。
但整体上大环境已经不是疫情前的那个环境了。经过了那个阶段,我们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,尤其是背负房贷,车贷的人们,更懂得了存钱的重要性,迫切的需求一种手有余粮,心中不慌的安全感。但是这种安全感在经济下行中似乎成了一种难以抵达的彼岸。

人们心中没了安全感,却又无法从外界获得,网络上又到处都是难辩真假,各种贩卖焦虑的恶心的文章,让人们的内心慢慢的变的浮躁了。
偏偏这个时候部分高知又发表一些“何不食肉糜”样的言论,“可以把闲置的房屋出租出去,用私家车去跑滴滴”,“谁家没个50万的存款啊”让人们心生厌烦,深深的产生了怀疑,我们的高知就是这种水平?缺乏安全感的同时又为我们的内心平添一些怨气,怎能不让人充满戾气。
时代的趋势不是一人能阻挡的,就像《一刀倾城》里面的台词说的那样“俗世洪流能站得住脚已经是千辛万苦,想出人头地恐怕比登天还难”,但即便如此,我们依然怀抱希望,希望有切实有效的经济措施来提振民心,让人们看到希望。
就像百团大战那样,在士气低迷时期带给人们极大的希望,有希望我们才有盼头,有盼头内心才会少怨气,慢慢的也就不会有戾气了。

当然除此之外作为普通人的我们,需要为自己树立起一个信仰,坚信我们一定会变好,并且也为此努力充实自己。
人还是需要有信仰的,但这个信仰不应该全部是对钱的追求,要有一些能充实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东西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努力奋斗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。在此也祝愿各位看官大人们都能够越来越好。